电 话:
邮 箱:

最近,泽连斯基终于松口了,说愿意谈,但是有要求,谈判地点不能在俄罗斯,也不能在白俄罗斯。
乌克兰知道,这是最后的底线要求,要是真去了别人的底盘,那到时候协议上怎么写,乌克兰还能决定吗?乌克兰现在的情况已经承受不住更多压力了,所以这个条件是乌克兰愿意和谈的最基本的要求。
自冲突爆发以来,泽连斯基政府长期坚持“不收复全部领土不谈判”的强硬立场,多次拒绝俄方提出的和谈倡议。但进入2025年10月后,乌克兰的态度开始出现松动,泽连斯基在接受乌克兰国家通讯社采访时明确表示,“愿意在公平条件下启动谈判,但谈判地点必须排除俄罗斯和白俄罗斯,以确保谈判的公正性”。
这一转变源于乌克兰内外压力的双重叠加。战场层面,俄军在2025年持续推进,俄罗斯国防部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,年内俄军已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地区控制约5000平方公里土地,累计控制范围达到乌克兰领土总面积的19%。这些区域涵盖顿巴斯核心矿区和黑海沿岸部分港口,对乌克兰经济和军事补给构成严重影响。
经济层面的压力更为严峻。乌克兰财政部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9月底,乌克兰外债规模已突破1200亿美元,相当于战前GDP的180%。能源基础设施和工业设施损毁率超过60%,农业生产因战场破坏和劳动力流失下降45%,粮食出口量较战前减少60%。依赖外部援助的财政体系已濒临崩溃,欧盟承诺的多项援助资金未能按时到位,进一步加剧了乌克兰的困境。
即便如此,乌克兰军方仍在尝试反击。10月中旬,乌军出动近200架无人机对莫斯科及周边地区发动大规模袭击,导致莫斯科郊外两座机场临时关闭,部分基础设施受损。这一行动被视为乌克兰对俄军持续推进的回应,却也引发了俄方更强烈的军事报复。
泽连斯基敢于松口谈判,关键推动力来自美国的政策信号。美国前总统、2025年大选热门候选人特朗普在竞选集会上公开表示,“俄乌应基于现有边界实现停火,军事冲突已无意义,后续领土问题可通过外交途径协商解决”。这一表态打破了此前美国对乌“无条件支持”的立场,却被乌克兰解读为美方不会彻底抛弃乌克兰的重要信号。
特朗普的“现有边界停火”提议,本质上是美国对乌政策调整的体现。美国国务院2025年三季度报告显示,截至9月,美国对乌援助累计已达1130亿美元,其中军事援助占比65%。巨额援助给美国财政带来压力,2025年美国联邦政府赤字率升至5.8%,国会内部对持续援乌的质疑声音不断。特朗普的表态既迎合了国内“减少对外干预”的民意,也为后续政策调整预留了空间。
美方的信号传递迅速影响了乌克兰的战略判断。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主任叶尔马克在接受CNN采访时表示,“特朗普的提议表明美国仍在关注乌克兰局势,这为我们提供了谈判的基础和底气”。乌克兰方面认为,美方的介入将确保谈判不会出现“一边倒”的结果,“现有边界停火”意味着俄方不能凭借军事优势逼迫乌克兰接受极端条件。
除了政治信号,美方在军事援助上的调整也促使乌克兰重新评估局势。2025年10月,美国宣布将对乌军事援助规模从每月15亿美元缩减至10亿美元,同时暂缓交付此前承诺的“爱国者”防空系统升级版。援助缩水让乌克兰意识到,长期依赖美国援助维持战争已不现实,谈判成为摆脱困境的必要选择。
面对乌克兰的谈判意愿,俄方保持了强硬姿态,这种底气源于战场的实际优势。俄罗斯国防部数据显示,俄军在2025年采取“稳步推进、重点突破”的战术,每月平均控制约400平方公里土地,虽然推进速度不快,但始终保持进攻态势。在顿巴斯地区,俄军已完全控制马里乌波尔、北顿涅茨克等关键城市,形成对乌军东部集团的包围之势。
10月下旬的战场交锋进一步凸显了双方的实力差距。乌军无人机袭击后,俄军试图利用阴雨天气发动机械化突击,尽管因地面湿滑和乌军防御遭遇一定损失,但仍在扎波罗热方向突破乌军两道防线,控制了关键交通枢纽。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科纳科夫表示,“俄军的战术目标是逐步压缩乌军活动空间,削弱其有生力量”。
为强化谈判筹码,俄方公开了“海燕”核动力巡航导弹的试验进展。这款导弹因具备无限续航能力和核动力装置,被西方称为“飞行切尔诺贝利”,其射程可覆盖欧洲和北美,具备突破现有导弹防御系统的能力。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,“展示核威慑力量是为了确保俄方在谈判中的立场得到尊重,避免西方误判局势”。
俄方的核威慑迅速引发西方反应。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发表声明称,“对俄方的核威慑言论表示严重关切,呼吁俄方保持克制”。欧盟则紧急召开安全会议,讨论应对俄方核威慑的方案。核威慑的介入,让俄乌和谈的氛围变得更为复杂,也让各方意识到尽快推动停火的紧迫性。
在俄乌冲突的持续过程中,欧洲的角色始终备受争议。作为乌克兰的近邻,欧洲国家在援乌问题上长期表现出“口头积极、行动迟缓”的特点。德国和法国作为欧盟核心国家,其对乌援助力度远低于承诺。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9月,德国对乌援助累计约85亿欧元,仅占其GDP的0.2%;法国援助约62亿欧元,占GDP的0.18%,均未达到此前承诺的“GDP占比2%”的目标。
欧洲的援助困境源于自身的经济压力。对俄能源制裁导致欧洲能源价格在2023年至2024年大幅上涨,工业成本激增,德国、意大利等制造业大国出现工厂外迁潮,2024年欧盟工业产出同比下降3.2%。经济困境让欧洲国家在援乌问题上犹豫不决,欧盟承诺的1400亿欧元对乌贷款已多次推迟发放,350亿欧元安全援助也仅兑现40%。
这种摇摆态度直接影响了乌克兰的战局。乌克兰国防部曾在2025年8月公开呼吁,“欧盟若不能按时交付援助,乌军将难以维持现有防线”。而欧洲内部的分歧进一步削弱了援乌效果,匈牙利、斯洛伐克等国公开反对对乌援助,认为“持续援乌会让欧洲陷入更大危机”,导致欧盟多项援乌决议难以快速通过。
直到泽连斯基表达和谈意愿、美方释放停火信号后,欧洲才加快推动和谈的步伐。2025年10月底,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宣布,将召集俄乌双方及相关国家举行“和平谈判筹备会议”,探讨停火框架。但此时俄军已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取得新的突破,控制了当地重要的铁路枢纽,为俄方在后续谈判中增加了筹码。
当前俄乌双方的和谈意愿,已为持续三年多的冲突带来和平曙光,但谈判过程仍面临多重挑战。乌克兰坚持“现有边界停火”后需通过外交协商领土问题,要求俄方撤出2025年控制的区域;俄方则明确表示“已控制的19%领土是战果,不会轻易放弃”,主张以“实际控制线”作为停火边界。领土问题的分歧,成为和谈的核心障碍。
外部力量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和谈结果。美国虽推动停火,但更关注“不让俄罗斯获胜”,可能会在武器援助、经济制裁等方面向俄方施压;欧洲则希望尽快实现停火,以缓解能源和经济压力,倾向于促成双方妥协;中国、印度等第三方国家多次呼吁“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,通过对话解决分歧”,为和谈营造了积极的国际氛围。
战场态势的变化也可能干扰和谈进程。俄军仍在稳步推进,试图在和谈前控制更多战略要地;乌军则可能在美方支持下发起局部反击,以提升谈判地位。此外,俄方的核威慑和乌军的无人机袭击等不对称作战手段,仍可能引发局势反复。
佩斯科夫:目前俄方无法评估重启俄乌谈判的前景》 2025-10-28 18:09:32 来源:央视新闻
《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:已准备好进行和谈,但不会放弃领土》2025-10-29 来源:新浪新闻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