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 话:
邮 箱:
包括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、伊朗司法部长穆赫辛尼·埃杰伊在内的多位伊朗高官,都参与了会议。
当时,纳斯拉鲁也是在贝鲁特南部的一处指挥掩体中,被以色列投掷的85枚导弹和制导炸弹暗杀。
此次袭击还造成其他十余名高层死亡,包括伊朗驻黎巴嫩革命卫队指挥官。
不过佩泽希齐扬就要“幸运”得多了,以色列的6枚导弹只是瞄准了该建筑出口。
袭击发生后,楼层电源被切断,佩泽希齐扬等伊朗官员通过事先准备好的紧急舱口逃生。
一方面,当时伊以冲突还在进行当中,还有升级之势。改革派出身的佩泽希齐扬,不希望看到冲突升级。
如果他当时说出自己也遭到袭击了,又不下令反击,很可能就会被国内民众打上“软弱无能”的标签,动摇他的执政地位;
可若是他下令反击,必然又会更进一步升级事态,这不是他想看到的局面,所以选择了瞒下来。
另一方面,佩泽希齐扬的伤势可能本来就不重,他说不定只是在逃生过程中,不小心扭伤了脚,或是因为落石、坠物而砸伤。
毕竟我们知道,伊以停火不久后,佩泽希齐扬还亲自出席了国葬。如果他伤势严重,必然会在当时被看出端倪。
佩泽希齐扬瞒下这事,就能在国内营造,以色列针对的都是伊朗内部的保守派势力、革命卫队,与他们改革派关系不大,从而证明改革派的执政理念对伊朗国内的发展有利,争取民意对改革派的支持。
再加上,伊以冲突结束后,伊朗死了那么多高官,现在也到了伊朗内部权力重组的时候。
佩泽希齐扬在这时爆料自己也曾遭到以色列的袭击,就能打消伊朗内部、伊朗民众的质疑,从而为自己在最新一轮的权力重组当中,捞取更多的政治利益。
所以说白了,佩泽希齐扬这一出,就是在灵活运用他受到袭击这事,为自己争取到最大的政治利益。
毕竟以以色列暗杀手段的凶狠程度,如果他们真的想要佩泽希齐扬的命,又怎么会只轰炸建筑的某一处出入口?
重要的是,佩泽希齐扬成功将这次“受伤”转化为政治资本——既向国内民众证明自己并非“以色列的盟友”,又向保守派展示了自己的“抗以”立场。